【紅斑狼瘡新希望】

2024/01/07

【紅斑狼瘡新希望】

症狀、風險、新療法

系統性紅斑狼瘡是一種常見自身免疫系統疾病,常見發病於生殖年齡的女性。在醫療科技進步下,系統性紅斑狼瘡已備有有效的治療方法,包括生物製劑療法,對改善病情具針對性的效果

年輕女性及亞洲人較高風險

系統性紅斑狼瘡症每10萬個港人就有60名病患者,因受雌性荷爾蒙影響,女性比例佔大約九成,當中以生育年齡的年輕女性為多,而種族差異亦有影響,亞洲人患上紅斑狼瘡風險比白人為高。普遍醫學界暫時未能完全理解紅斑狼瘡發病機制,但相信跟病毒或細菌感染、吸煙、壓力、紫外線或部份藥物 (如部份高血壓或治療肺結核藥物) 有關。

常見症狀

系統性紅斑狼瘡症症狀視乎自身免疫系統攻擊的器官有所不同,最常見病症有:

• 關節疼痛

• 蝴蝶疹 (Malar rash) 或圓盤疹 (discoid rash)

• 異常疲倦

• 體重下降

• 持續發燒

• 反覆性口腔潰瘍

• 脫髮 … 等等

根據最新歐洲風濕科學會及美國風濕科學會(2019 EULAR/ACR SLE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的系統性紅斑狼瘡症診斷條件,患者必先於抽血檢測中測出帶有最少1:80倍抗核抗體 (ANA),再加上不同比重的臨床症狀及血清檢測,總分超過10分,即可分類鑒別為系統性紅斑狼瘡症。紅斑狼瘡的病徵眾多,容易與惡性診斷包括感染或腫瘤混淆,故應盡早向風濕病科專科醫生求診。

放任病情致器官損壞及增加心腦血管風險

如欠缺適當治療,長期活躍的紅斑狼瘡症病情會引致器官損壞,包括冠狀動脈血管炎、心肌發炎、中風、癲癇、肺動脈血壓及急性腎衰竭。過往醫學界治療紅斑狼瘡症的手段較少,主要利用類固醇作治療藥物,遇上危急病情,醫生還可能使用大劑量靜脈注射類固醇脈沖療法 (methylprednisolone pulse therapy) 為患者進行治療,但副作用眾多,包括體重增加、面形變圓、增加感染風險、骨頭缺血性壞死、高血壓、糖尿病、白內障、骨質疏鬆等等。長時間活躍的炎症更加加快血管老化,增加心腦血管風險,以致在青壯年便會出現中風或心臟病發。

免疫標靶療法帶來治療新希望

隨着科技發展,醫生可選用經美國藥品及食物管理局和歐洲藥監局所認可的生物製劑,新療法可有效控制皮膚及關節的症狀,而最新的臨床研究中顯示生物製劑貝利尤單抗 (belimumab)可有效治療紅斑狼瘡腎炎及改善整體疾病活躍程度。對類固醇及傳統免疫力抑制藥物治療無效的患者,應盡早使用生物製劑,避免器官損壞。

年青患者重回工作崗位

筆者遇上任職廚師的年青患者因系統紅斑狼瘡症導致臉部滿佈紅疹和出現手部關節腫脹,儘管置身於高溫廚房,患者仍戴上口罩及全包長手袖及手套以遮蓋面部及手臂,難受程度可想而知。受制於類固醇及傳統免疫力抑制劑的副作用,導致患者治療斷斷續續續,最後因為外觀及疲倦問題更被迫休假。在轉用新型生物製劑治療後,病況有明顯改善,尤以皮膚最為顯著。於最近一次覆診,筆者欣然得知該青年患者已重回工作崗位,繼續追尋自己的夢想。

筆者為何智醫生 風濕病科專科醫生

可能是 2 人和顯示的文字是「「紅斑狼瘡」 可根治嗎? 了解成因、 症狀及新療法 風濕病科專科醫生 何智醫生」的圖像